您的位置:  主页 > 县区动态 >

县区动态

临颍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012年9月)
  按照豫联(研)〔2012〕20号文件要求,临颍县工商联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及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及成效
  近几年来,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的整体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本着“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积极稳妥开展临颍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有力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就近就业、农村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效。至目前,全县共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5个,累计投资3.8亿元,建成农村住房1540套,在建1810套,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全县整治土地面积达1600多亩,已具备土地增减挂钩验收条件的耕地面积达1100亩。
  (一)规划先行、科学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将全县363个行政村进行规划整合,按照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的原则,全县形成了中心城区、乡镇镇区和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三级城镇化建设体系,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了“三规合一”,为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群众自愿、一村一策。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始终坚持政府引导、村为主体、群众自愿,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保障和体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切身利益。一是外出参观,统一思想。二是在推进工作中,严格按照“4+2”工作法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要求,严格执行“三榜公示”制,切实增加工作透明度,消除了群众顾虑,让群众吃上定心丸。三是根据不同村情,探索不同的社区整合模式和建设方式。在村庄整合模式上,按照不同地域特点分为城中村改造型、产业集聚区带动型、乡镇驻地集聚型、中心村建设型等四种建设模式推进。在建设方式上,采取群众自建、村里统建、村企共建三种方式建设。形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村一策、多态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循序渐进、适度超前。坚持“整体规划、试点先行、适度超前、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立足实际,重点筛选群众有期盼、两委班子强、产业有支撑、整治有空间的行政村组织实施,科学制定推进台账和方案,分类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做到成熟一批、确定一批、建设一批。本着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切实做到“五个一体,四个集中”。即:城乡规划一体化、新村布局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设施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手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流转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农村向城镇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
  (四)产业支撑、就业为本。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转变农民生产方式,加速土地规模流转,土地向农民大户集中,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向规模、集约、标准、产业化方向发展,致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加快现代农业进程。为此,我县提出了2到3年内实现“三分之二的农民全年三分之二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县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和速度,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尤其对已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着力引导农民将分散经营的土地规模流转,把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
  (五)强化领导、整合资源。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产业集聚区建设同等看待,共同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挥部,实行县级领导分包重点社区制度,各乡镇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各村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形成上下联动、合力共建的工作机制。同时,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重点在土地、资金、项目、信贷、社会保障等五个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在资金扶持方面,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对新建住宅100套的新型农村社区,县财政奖补助30万元;对完成年度土地复垦目标任务,建设用地指标周转到产业聚集区的,按照每亩1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偿,统筹用于社区基础设施、旧村拆迁和土地复垦;新型农村社区在建设中所涉及的部门收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至目前,县财政已整合、投放各类资金3500万元。在用地支持方面,对确定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社区选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优先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规划。在项目扶持方面,建立了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资源整合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对确定的重点社区,优先申报安排道路、供水、绿化、医疗、村室等涉农项目;对于自来水,天然气等城市公共资源,能与新型农村社区实现资源共享的,积极向新型农村社区倾斜延伸,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和建设水平。在信贷支持方面,对有资质、有信用、有实力参与组织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的企事业法人,金融部门优先提供贷款,所贷款项用于搬迁户安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及拆旧区土地复垦等。在社会保障方面,凡入驻中心镇的居民按照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农转城户口,享受城市居民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其在原地享有的集体待遇和集体资产收益不变。
  二、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新型城镇化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及取得的经验
     近几年来,临颍县工商联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村企互利双赢、共同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径。
    1、以“百企帮百村”为纽带,实行村企“联姻”,结对共建,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
   为解决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工商联积极引导迅猛发展的非公企业致富思源,回报社会,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以“百企帮百村”为纽带实行村企“联姻”,结对共建,在行政村与非公企业之间搭建起平台,动员和组织非公有制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一方面破解新农村建设面临的资金投入难题,另一方面也促进非公企业发展壮大。
    2、发挥组织优势,整合社会力量,引领非公企业关注、支持、投身新农村建设,架设一道互惠互利的双赢之桥
  一是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让企业在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彰显其社会责任。二是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强企富村”。村企结对共建后,企业干部给村干部带来了思想解放、创业创新的新理念和新信息;乡村干部在企业挂职,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胸襟;企业捐资帮助村里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更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金龙面业与龚庄村结对共建后,企业获得了急需的劳动力,首批近百名农民工实现了就近就业。该公司投资120 多万元,为龚庄村铺设了3公里长的水泥路,安装了16盏路灯,还帮助村里修建了2座公厕,大大改善了村庄环境。同时,积极探索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形式,找到了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之间架设起了一道互惠互利的双赢之桥。众邦伟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是一名新党员,对企业如何开展党的工作缺乏经验。该企业与城关镇北场村结对共建后,村里指派一名党支部副支书担任企业的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企业开展党的活动,提高企业员工对党的认识。今年下半年,该企业将成立企业党支部。
    3、村企联姻,共建新农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之举
    第一、开展村企共建活动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村企自愿原则。要充分尊重企业和村的自主选择,在双方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结对挂钩、共建共促,要防止搞“拉郎配”,下“硬任务”。二是合作共赢原则。村企共建双方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生产生活需求,相互帮助,紧密合作,最终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实际实效原则。共建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要从村企实际出发,注重实用和实效,并且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愿望,切忌搞形式主义。
    第二、开展村企共建活动要实现村企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双促进、双提高”。村企联姻,共建新农村,因此,既要共谋发展思路、共兴村企经济、共办社会事业,也要共推组织建设、共建干部队伍、共育村企文化。
    第三、开展村企共建活动要强化舆论宣传和组织领导,推进共建活动扎实进行。要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开展共建活动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意义,动员和引导企业增强参与共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弘扬“发展企业、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和道德风尚,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企业回报社会、村企共谋发展、共同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浓厚氛围,发动更多的企业参与村企共建活动。要认真组织结对共建,对运行质态良好的规模以上企业,可动员和组织它们自愿报名,也可有目的地牵线搭桥、加以引导;共建村可从经济薄弱村中筛选,也可从正在培育中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中筛选,还可根据企业意愿实行双向选择。要合理规划目标,指导企业和村根据自身特点,寻找最佳结合点,积极推进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制订共建规划,明确共建目标,推动共建工作扎实开展。
   三、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现在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大部分都是在新址上建设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都需要重新配套完善,所需资金量很大,由于目前县乡财力有限,社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资金缺口较大。
  二是项目资源整合难度较大。目前上级下达的有关涉农项目资金很多,但由于条块分割、审批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资源整合的难度较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限。比如安全饮水项目,审批条件必须是2003年农村饮用水普查中水质不达标的村才符合申报条件,而目前的新型农村社区根本就不在普查范围之内,以新型农村社区名义申报困难很大;还有像道路建设项目,从今年开始省里不在安排通村道路建设项目,所以申报起来也很困难。
  三是受土地制约因素影响大。虽然现在通过土地整治可以解决社区占地问题,但由于农村建房超前控制不够,尤其是近年来农村新建房屋量大、标准较高,旧村连片拆迁难度较大,在短期内达到土地占补平衡有一定障碍,必定会影响社区建设良性快速健康发展。
  四是规划意识淡薄。一是迁村并点难。按照村镇体系规划,集聚发展的村庄(中心村)要吸纳周边的村庄村民集中居住,受传统观念、居住习惯、耕作习惯等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困难很大,不易操作。二是规划标准低。三是规划执法问题。在社区建设中,存在有对“规划优先”的理念认识不够,不能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
  五是缺少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撑。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有强大的产业经济发展作支撑。实践证明,凡是社区推进较快的地区,必定是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如我县的南街村、龙堂村、北徐庄村等,集体经济雄厚,二、三产业发达,群众普遍富裕,社区推进既快又好,但其他村推进社区建设却存在一定的经济困难。当前我县虽然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但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在短期内促进农民增收的困难较大。
  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全县的重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充实加强现有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社区建设周调度和周督查制度,尽量减免各种规费,集中办理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镇、村、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村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对社区建设实施全程监督,让群众享受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
  (三)强化资源整合,完善加快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项目资源整合联席会议制度,对项目资金的的申报到项目资金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管,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不改变投资管理渠道,在发改委、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下,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强化县级政府整合作用,集中投放,综合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整体效益。
  (四)狠抓质量安全,提升整体建设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作、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
  (五)制定产业规划,促进农民就业。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制定产业规划,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集约种植、养殖。二是因地制宜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是结合当地实际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使一些年轻、有头脑的人进城务工,最终转变成城镇居民。
  五、几点建议。
  (一)从省级开始进行资源整合。目前的大多数涉农项目和资金,都是逐级申报,省里审批,建议省里要结合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调整涉农资金的投向,特别是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密切相关的水、电、路、绿化、学校、医院、垃圾污水处理等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体意见措施,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一定的项目资金支持。
  (二)上级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指导力度。目前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处在试点示范阶段,建议省里要总结各地好的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使基层少走弯路,真正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三)制定非公企业投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要结合实际制定非公企业投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非公企业积极投身新型城镇化建设。
 



Copyright@ 2007 WWW.LHFIC.ORG.CN

地址:漯河市沙北路3号     电话:0395-3138207    备案号 :ICP备0706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