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动态
立体交通连天下 中原崛起正当时
黄河公铁两用桥即将竣工,河南的区位优势仍在不断强化中。记者 陈晓东 图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是构成中原经济区区位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记者 白周峰 图
郑州航空港的建设将让中原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记者 白周峰 图
8月14日,在郑东新区商鼎路与107辅道交会处,40多万平方米的区域内,正演奏着一曲雄浑的“建设进行曲”:塔吊林立,土石如山,施工机械穿梭来往,建筑工人们挥汗如雨——打桩,搅拌,浇注,垒砌……
这是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现场。
2012年,这里将崛起一座集写字楼、五星级酒店、餐饮娱乐、购物中心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航空、高铁客专、城市公交、轻轨等多种运输方式,将在此实现“零距离换乘”。
未来,这里将是郑州人流客流最集中的地方。到2020年,郑州综合交通枢纽日发送铁路、公路旅客量预计将超过17万人次;到2030年,日发送旅客量约为30万人次。
未来,郑州人不论是到西安看兵马俑,还是去武汉观长江;不论是去上海逛外滩,还是去北京游故宫,都将从这个综合交通枢纽出发。
未来,我国将建成“四横四纵”高速铁路,其中的“一横一纵”将在这里形成一个大“十字架”: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广州—深圳客运专线和徐州—郑州—西安—兰州客运专线在此十字交会,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将成为中国唯一一座同时拥有两条高速铁路客运线的高铁车站。
现在,陇海、京广两条铁路主干道在郑州贯通东西南北;未来,两条高速铁路主干线同样在郑州交会。
郑州,恰在中国铁路网的双十字架上。
中原汉子挥汗建枢纽
50多岁的老李,家在周口西华,眼下在郑州综合交通枢纽谋了个体力活儿,是位钢筋工。他汗流浃背,但从不叫苦,一直干得很起劲儿。
“你可别小瞧俺这卖力气活的,俺知道这是个大得不得了的大工程,对咱老百姓有大好处哩!图纸上都标着,这个工程建成后,咱老百姓坐公交、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可方便了,快得很。”老李对记者说,“咋说哩,出门干活的,谁没坐过火车呀!新火车站是给咱老百姓盖哩,俺那伙计们都说了,这是给咱自己干活,不能偷懒,说不定哪一天咱自己还得来这儿坐火车哩!”
老李透了个信儿:“前两天刚听说的,这西边还要建个双子塔。听说,有300多米高!300米啊,那得多高啊?!”
对老李与他的伙计们而言,到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坐火车、换轻轨,并不是什么梦。
短短两年之后,他们就能亲身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这儿坐上高铁,走南闯北,旅游或者务工。
古代中原水路连四方
打开当今中国的地图,这儿是中国之中。打开历朝历代的中国历史地图,这儿是天下之中。
得中原者得天下。从古至今,河南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陆路通天下,水路走四方。
在古代,水运是最实惠、最基本、最有效的交通方式。那时,黄河、长江、淮河、济水“四渎”并称。这四条大江大河中,黄河、淮河、济水都与河南渊源深厚。干流远离河南的长江其实也与河南有关,因为长江的重要支流汉水流经河南,河南通过汉水与长江相通。
中原水运的天然优势,谁可比拟?
除了自然水系,河南还有贯通南北的隋唐代大运河。
在陆路运输能力不足的前提下,隋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通州(今北京)、南达杭州的大运河。这条大运河为南北物资交流、全国平衡发展,乃至皇皇盛唐、东京梦华,奠定了基础。
没有杨广开凿大运河,也许就不会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及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
大运河与黄河、淮河、济水、长江(汉水),以及通达天下的陆路官道,共同构建了古代河南的立体交通。
近代中原铁路通天下
近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水运在河南日渐式微,但铁路的崛起,再次强化了河南的交通优势。
今年2月6日,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郑西(郑州—西安)高速铁路正式通车。截至8月5日,郑西高铁开行列车2980趟,运行149万公里,安全运送旅客197.7万人次。
510公里,这是西安与郑州间的距离。以前,从郑州到西安,需要8个小时;如今,乘坐高铁,从郑州到西安只需要两个半小时。
中午在西安吃泡馍,晚上到郑州吃烩面;上午游大雁塔,下午看少林寺。郑西高铁开通,对西安人来说,游览少林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等,抬腿即到;而对郑州人来说,兵马俑、大雁塔等西安胜景,就在眼前。
摊开地图,以郑州为中心,以5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这个圆覆盖了我国3.5亿人口;再以7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这个圆覆盖了我国7.2亿人口。
这两个圆,都在两小时高铁交通圈的覆盖之下。
这样的优势,恐怕会让欧洲的总统、总理、首相们,羡慕不已。因为即使是法国这样的欧洲大国,也只有6000多万人口。
面对这一切,欧洲企业家会感叹:以郑州为中心的两小时高铁交通圈覆盖了如此众多的人口,又拥有如此便利的交通,该会形成一个多么庞大的市场啊!
多种交通齐发力
省交通厅厅长董永安说:2009年,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860公里,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全省县市高速公路通达率达到了92%,全省高速公路已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1个半小时中原城市群经济圈。目前,从郑州市3小时可达全省任何一个省辖市,6小时可达周边6省任何一个省会城市。
据预测,到2020年,河南交通运输的需求将是目前的2.5倍至3倍。作为全国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河南,其交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来审视河南交通运输的适应能力。
据悉,今年上半年,河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108.4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9.4%。其中,高速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6.8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8.2%。预计到今年年底,河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5070公里。
但是,目前全省高速路网分布不均衡,中东部密度大,西部、东南部相对滞后,当地群众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为此,今年,我省正在加大西部开工高速路、打通断头路的力度。
到2012年,我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超过6000公里,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继续领跑全国高速。
副省长张大卫说,今年,我省道路交通建设投资计划由去年年初的140亿元调高至230亿元,净增90亿元,增幅超过64%。其中,高速公路由79亿元调高至148亿元,净增69亿元,增幅超过87%。今年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要突破5000公里,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同时启动高速公路6800公里的规划。
铁路方面,目前我省的通车里程4000多公里,郑州-西安高铁已经通车,下一步将以客专建设为主,构建铁路交通运输大通道。
在城际铁路方面,除去年已经开工建设的3条城际铁路外,今年将再开工建设3~4条城际铁路。
郑州航空港的建设,将强力推动,提升其航空港的枢纽地位,坚持客货并重、干支结合的发展思路,发展中转型航空枢纽。大力引进基地公司和加强本地航空建设,开辟国内国际干线。现在,新郑机场正在加快通用航空的发展力度,加快第二跑道和第二航空站的建设,郑州正在组织人员进行论证,争取今年开工建设。
区位优势是什么?
区位优势就是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是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政策、文化、教育、旅游等。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某一个单项优势,不会形成区位优势。
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是由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工业聚集、地理位置、物流交通等决定的。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区域优势,就是效率与金钱,就是生产与销售要素的天然而最为有效的配置……
中原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以河南为主体、以郑州为辐射中心的中原经济区的独特区位优势,自然是“综合优势”——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工业聚集、地理位置、物流交通等,几乎样样全具备了。
中原经济区,位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而且是进出西北六省的一大门户。
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中原经济区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
全国众多的能源管道,在中原经济区交会。包括西气东输等至少四条天然气管道,以及至少四条石油管道,在河南交会。另外,南水北调和北煤南运也在河南交会。
在未来,来自中国西北和中亚的石油,将与来自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的石油管道,在郑州交会。
中原经济区,尤其是郑州,将成为我国极其重要的能源枢纽。
中原经济区不但是天下粮仓,而且新兴的工业基地。其工业门类,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的39个大类,形成了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 中原经济区仍在蛰伏中
区位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当下的中原经济区,在一些方面仍然是全国的“洼地”。
直面河南的发展现状,从人均水平看,河南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等多项重要指标,在全国排名依然靠后。由此,还引发了很多新的“倒数”。如,农村小学生生均经费在全国倒数、每500万人拥有高等学校数量居全国倒数、科技研发投入中部地区倒数、人均文化事业经费全国倒数、平均工资水平全国倒数……
似乎,中原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也就是承担着为全国服务的职能。
南下北上、东来西往的火车、汽车,给河南带来了什么?
难道火车仅仅是输送客流?铁路沿线居民只能手挽篮子向乘客售卖鸡蛋?一车车矿石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利用交通优势销往省外、乃至国外?
由此而来的疑问是:地处中部,不沿海、不靠边,与经济发达地区相距甚远,“优势”何在?抑或,优势只被他人所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与中原经济区的短板
不妨与发达国家的先行者做个比较。
1964年10月1日,最高时速达210公里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高速铁路自此进入实用阶段。
此后,法、德、意等国相继开工建设高速铁路,促成高速铁路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建成了3216公里的高速铁路。
经济能够踏入快车道,高铁自然功不可没。
高铁对全球性资源的大转移和产业的大迁徙,乃至能源工业影响、信息化技术的推进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意义与世界性的影响。
日本新干线对沿线经济的贡献,就显而易见。东京到大阪,以及上世纪80年代开通的东北新干线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82年东北新干线开通后,沿线城市企业增加45%,远超其他地区15%的水平。
专业分析师指出:日本新干线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促成了太平洋工业带的形成;它不仅促进了沿线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加强了这些地区与主要经济圈的联系,而且还促进了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汽车、机电、家用电器及集成电路等,在这儿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钢铁、石化等产业。
反观中原经济区,发达路网的带动作用,似乎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郑州航院管理学教授金真说: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公路、铁路、航空协调配套运行能力还较弱,多式联运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一些国际知名的物流公司,可以做到把产品直接送到企业的生产线上,我们在这方面显然还存在某些“短板”。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物流与电子商务系教授何惠说:目前分散的工业布局,也难以让物流服务业的形成有效集聚。
“地处大中原,我省在坚定不移地保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是,国家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大个头’企业在产业布局中,却很少布局河南。这不但影响了河南工业的发展,也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郑州航院管理学教授金真道出了所有人的困惑,“需求是关键,无物何来流?”
中原经济区到了腾飞的时候
中原经济区,有点像住在繁华十字街头的人,耳听旁人高声叫卖,自己只能袖手旁观。
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的国力标志,也是国家战略主导下建设的重要交通通道。
而今,中原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是在国家战略主导下形成的区位优势,也是国力与中国崛起的标志之一。
俯察大地、仰望星空而观古今之变——中原经济区,不应再是一块“洼地”了。
它,已经到了腾飞的时候。
洼地何尝不是“聚宝盆”
中原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宜将其培育形成中西部乃至中国的核心增长基地,让它发挥出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
在中原经济区集聚产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中部乃至西部地区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谋求东、中、西部的平衡发展,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再者,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过程中,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当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美元后,长三角和珠三角要想继续支持整个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香港工业总会针对珠三角港商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珠三角8万家港企中,约有37.3%的企业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
为什么会这样?
道理很简单:水往低处流,“洼地”才是“聚宝盆”!
深圳市官方曾对外迁企业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7.8%的企业表示“厂房租金贵”;53.3%的企业表示“人工成本高”;45.6%的企业认为“用地需求无法满足”。
珠三角企业外迁,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
这种转移,为中原经济区“草船借箭”,承接转移,提供了一次发展的良机。
崛起承接转移促发展
中原经济区年年都有大量人员到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形成“民工潮”。
这种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产生了一个循环:中原经济区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交换了东部地区的工业消费品。在这一循环中,出现了中原经济区的人才“渗漏”。
循环的结果形成了一个新的地区分工格局:东部地区逐渐成为高科技产业和消费品工业中心、人才聚集中心,中原经济区乃至中部地区成为工业消费品市场、人才输送地、资源产业分布地和环境承载地。
在没有强有力的非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这种分工必然导致地区差距扩大。
最终的结果是:河南的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增加了河南的居民收入;河南居民收入提高,诱发了河南居民提高消费,尤其是快速增加对工业消费品的购买力。而工业消费品绝大多数产自于东部地区。因此,河南输出劳动力所获得的劳动收入,最终转化为对东部地区工业消费品的购买力。
一句话:河南是东部地区的劳动力输送地和人才培养地,但河南人外出打工辛辛苦苦挣的钱,又被人家赚走了。
长此以往,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必然日益滞后。
是作出改变的时候了。要真正实现中原崛起,使河南经济良性发展,必须将河南纳入国家的整体布局之中,通过国家战略,在资金、产业政策上给予大力引导和推动。
中原经济区,将担起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任,将担起支持中国经济继续高效、高速发展的重任。
同时,中原经济区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容易调整、容易升级,有利于直接发展新兴高技术工业和信息产业。
承接产业转移,是中原经济区的一种责任。
实现跨越式发展,谋求“后发效应”,也是中原经济区的一种诉求。
是时候了,承接产业转移,以中原经济区为抓手,实现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
中原崛起正当时! (记者 梁建辉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