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

提高红薯品质 推动产业发展

    今年78岁的孙振中从195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他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地为科研工作无私奉献,曾获得许多荣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今年73岁的牛春放从1963年到我市农业科学院担任研究员以来,一直致力于红薯生产研究工作。他发明的“丁字窖”、“弓字窖”解决了红薯储藏方面的难题,研究并确定了漯河、南阳等地最适宜种植的红薯品种,曾荣获河南省政府多项红薯科研成果。
    孙振中爱说爱笑,牛春放不善言辞,但两位质朴的老人都有着一颗热爱科研事业的心,他们不仅是生活上的好朋友,更是事业上的好搭档。2012年5月份,为了将我市的红薯产业做大做强,帮助农民朋友创造更多财富,牛春放和孙振中携手成立了漯河红薯产业协会。目前,该协会共有骨干理事、常务理事18家,会员遍布漯河三区两县及西平、西华、舞钢、唐河等地。
    “漯河红薯产业协会的主要工作是调剂种薯、种苗的余缺,引进、繁育、推广国内外红薯新品种,搭建农户之间的信息平台,解决红薯的销路问题。”牛春放说,“今年4月份,我们引进了新品种宁紫2号、苏薯16号各200棵,分别放在了市农科院等4个点,预计明年即可繁衍400亩。这两种红薯新品种的引进有助于提高我市红薯产业的品质、效益和知名度。”该协会一直致力于实现我市红薯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作为九三学社“九漯合作”的重点支持项目,它在市政府、老科协、农科院的指导并帮助下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据孙振中介绍,红薯深加工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目前,漯河红薯产业协会会员中有4家规模较大的红薯加工企业。例如,郾城区李集乡东孟村的陈云德,是协会的常务理事,他创办了一家红薯加工厂,主要加工红薯淀粉和红薯粉条,产品在省内外畅销。该举措不仅解决了本村红薯种植户的销路问题,还带动了西华县、临颍县等周边县(区)的红薯种植与销售,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红薯种植的规模化是实现产业化的途径,目前,在漯河红薯产业协会的具体指导下,协会会员所种植的红薯规模达到了七八千亩,平均亩产超过我市红薯平均产量的一倍左右。同时,带动非会员种植红薯一万多亩,平均产量高出我市红薯平均产量的50%左右。
    为提高生产效率,该协会引进并推广红薯插秧机、出薯机,节约了大量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漯河日报)



Copyright@ 2007 WWW.LHFIC.ORG.CN

地址:漯河市沙北路3号     电话:0395-3138207    备案号 :ICP备0706056